魂游:藝術與抗爭(一): 藝術不可能修橋補路,但……

Share This:
  •  
  •  
  •  
  •  
  •  
  •  
  •  
  •  
  •  
  •  
  •  
  •  
  •  
  •  

圖片由作者提供

今年七一遊行後黃之峰在中環的集會上大概說過,因為傳統的抗議方式都無法令政府改變,於是只好佔領政總去。實在,近來香港的遊行示威多不勝數(據警察數據,公眾遊行及集會數字由2004年的1,974增加三倍至2013年6,1661),連旅遊書Lonely Planet也選出香港為「2012十大旅遊城市」並把遊行示威列作景點之一2。於是,「創意抗爭」不只是一種我們自覺地在浩浩蕩蕩的人潮中各適其式為自己發聲的方式,也是讓抗爭在媒體與網絡上成功突圍的招數。

身體力行地宣示文化身份

說起「創意抗爭」,大家會想到鍵盤戰士改圖或以二次創作諷刺時弊,又或是在遊行中展示一些特別的示威道具或標語,或甚至是用上一些獨特的示威方式,譬如說街頭劇或是一些儀式性的行動,如一起唱歌、在圍欄上綁絲帶、苦行等。2005年世貿會議在香港舉行時韓農唱歌、叩跪或跳海的示威形式,更成了香港反高鐵苦行的更要參考,透過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的廿六步一跪,對大眾發出感性召喚。而在「創意抗爭」中,藝術家往往會注入豐富的想像力。2011年一班藝術家發起「423藝術公民大聲行」,帶著畫作、雕塑和樂器上街去,疾呼對內地藝術家艾未未「被消失」及香港創作或言論自由愈見收窄的關注,在廣東道上更奮起向內地遊行訴說這被封鎖的訊息。

圖片由作者提供

藝術家創造的不只是糅合詩、畫與音樂等的流動奇觀,更透過集體而有個性的方式,身體力行地宣示對香港、對中國的文化身份反思。這些行動都已超越奇觀本身,而是透過有省思的藝術行動,直接與人連結,產生共鳴。

感染人連繫起來

月初有幸獲邀到台北當代藝術館做了一場《文化行動主義者的身體抗爭》講座,當我展示了不少香港藝術家參與社會運動的例子後,大家很自然的就想到台灣數月前發生的太陽花學運,藝術似乎說不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偌大的社運場景中,藝術家可以唸詩可以唱歌可以做亮麗的道具等演譯議題,但還能發揮甚麼效用呢?說「效用」彷彿是一種講求實質回報的指向,如果我們相信藝術是一種心靈或精神性的追求,以藝術方式參與社會運動就是以這樣的美感經驗,感染別人、把人連繫起來,這和近年興起的「社會連結藝術」(socially engaged art)正是同出一轍。

舉個簡單例子吧——今年七一遊行時我跟一班藝術家朋友拖著一塊用上尊子畫作設計的反白皮書巨型海報插隊去,途中突然滂沱大雨,行為藝術家三木號召大家高舉海報吧!不消一兩分鐘大家就安然的藏身在巨型海報下,還不知誰帶頭唱起《國際歌》,縱使有點擠擁、縱使有點悶熱,大家互不相識的都一起幫忙撐著大海報變成的傘子或互相配合把頂著的水瀉走,就像同舟共濟。「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唱過了,雨水稍停了,我們又帶著共享的剎那和默契四散的繼續走下去。藝術當然不可能馬上給你修橋補路,卻至少提供了一個讓我們聚結的小亭台,凝聚當下的想像,讓我們繼續走下。如果你相信藝術的力量,就從個人感性和關懷出發,和別人共享在抗爭中的想象和經驗。而這種連結經驗,都要透過我們身體力行,在抗爭現場來能真切的感受到。

至於所謂「創意抗爭」(或文化行動主義)的實踐美學,則留待下文再詳談。

伸延閱讀:
藝術家上街去!--藝術公民「423藝術公民大聲行」的啟示

圖/攝影:魂游

【遊行扎記】昨天遊行時陰晴不定,我跟著藝術家朋友拉著的手執玫瑰打爛白皮書巨型海報一路走,突然間傾盤大雨,大家手足無措之際,三木大叫一聲大家高舉海報避雨吧!才不到兩秒鐘四方八面的人已就位,然後也不知是誰帶頭唱起了國際歌。在那大膠布下有點悶熱,…

Wen Yau 發佈於 2014年7月2日星期三

註:據警察數據,公眾遊行及集會數字由2004年的1,974增加三倍至2013年6,166 http://www.police.gov.hk/ppp_tc/09_statistics/poes.html

旅遊書Lonely Planet也選出香港為「2012十大旅遊城市」 http://www.lonelyplanet.com/travel-tips-and-articles/76861


Share This:
  •  
  •  
  •  
  •  
  •  
  •  
  •  
  •  
  •  
  •  
  •  
  •  
  •  
  •  

Comment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