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9日星期五,香港天氣寒冷還下著雨,這個又濕又寒的晚上,P!SCO和OVDS這兩支台灣獨立樂團來港聯袂在Hidden Agenda演出,前者是以台妹作主導的獨立流行搖滾樂隊,而前身喚作OverDose的後者則是Electro-Rock / Nu-Rock樂隊,彼此都是屬於Hipster姿態的年青獨立潮團,而不是甚麼風格很另類的名字。
然而當晚我在場內所見,目測只有觀眾30、40人,以票房來說算是慘淡吧;即使台上演出樂團亦毫無欺場、落力地奏出派對氣氛,台下觀眾也看得蠻投入(包括一名在台前右邊跳足全場的老外),但我心裡只有想到主辦搞手——即Hidden Agenda自己那又要虧本了。
在這兩、三個月間,我們都得悉Hidden Agenda的冬天來臨,面對的入不敷支時艱:有4個租場節目告吹了,而自家主辦的好一些外地樂隊演出亦如上述般反應冷淡,也因為眼見「市道」欠佳而取消了兩場已落實的演出(但已訂了酒店與印製了海報),令到場地的收入大減、營運上出現赤字,加上同時遇上續租加租,教他們為之大感氣餒,洩氣不已。
Hidden Agenda的存在,並不是必然事。悲觀地想到:如果有一天香港連Hidden Agenda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可悲的事。要有Hidden Agenda這個表演場地的存在,便要讓它生存下去。
今年即將踏入6週年的Hidden Agenda,他們是香港工廈獨立音樂表演空間的一個革命,改革了香港獨立音樂Live Scene的生態,已成為我們看現場演出的「老地方」。我有幸去過位於古老工業大廈內第1代Hidden Agenda的原址,感覺真的很地下;而讓外界開始熟悉、名聞遐邇的,是第2代位於高良工業大廈時期,讓他們成為炙手可熱的音樂表演場地。
現在的永富工業大廈的地址,已是第3代的Hidden Agenda來。6年間用過3個地址,不是Hidden Agenda急於拓展他們的業務,而是因為政府的「活化工廈」政策所衍生的問題;每遷進一個新的地點,都促使他們茁壯成長,但另一方面所要背負的租金卻也日益沉重起來。
我說過,Hidden Agenda是香港獨立音樂的一片樂土。在非商業性的經營方式下,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經濟實惠的工廈表演空間。近年本地獨立樂隊要找表演場地,例如舉辦樂隊新專輯的發佈專場音樂會,Hidden Agenda都是大家的不二之選,而且其音響與團隊之佳,也勝過很多中環的場地。
Hidden Agenda沒有政府或甚麼團體資助,要獨立自主地自力更生;然而他們亦不同那些音樂酒吧、音樂餐廳,純粹只是一家Live House來,沒有別的生意業務,在這裡發生的只有演出演出與演出。所以一直以來他們都積極地作為搞手主辦演出,引進世界各地的樂團表演,名單不計其數。這些從外地而來的樂隊,無論是大陸、台灣,抑或歐美日東南亞,除表演費之外,機票酒店餐飲對一個小本經營的團體來說,也是不容忽視的開支。
在搬住永富現址之前,Hidden Agenda在2011/12年的聖誕新年於高良舉行了4場《搬遷救亡音樂會》,以解決搬遷開支的燃眉之急。
現在,一眾Hidden Agenda的獨立音樂友好,亦為他們在這個1月9日(晚上8點開始)及10日(下午3點開始),即下星期五、六舉行兩天《INDIE IS DEAD?》馬拉松集資籌款音樂會,所有門票收益將會全數撥捐予Hidden Agenda作營運之用,以作江湖救急。
目前已確實的演出單位有:話梅鹿 / 新青年理髮廳 / 遊蕩 / Another Kitchen / ANWIYCTI / DIV FAD / Fantastic Day / Feel of All / GDJYB / Heyo / King Lychee / NI.NE.MO / Parallel Horizons / The Priceless Boat / Say You Care / Scream For Silence / Seesaw / Sensi Lion / Sexy Hammer / The Time Traveller / Wildstyle Records / Yukilovey等。詳情見: <INDIE IS DEAD?> – a charity show for Hidden Agenda
要Hidden Agenda得以生存下去,方法很簡單——樂迷在日後要多加支持、走出家門、購買門票到場參與他們所主辦的演出,「支持」不是宅在家中於Facebook上按個’Like’便行。所謂的Live Scene,就是要樂迷站出到現場參與,那才能成事。「獨立音樂是生是死?由你定奪。」請珍惜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