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容易識別「忠」、「奸」人物,表明觀眾希望在虛搆的影視劇情中,找到公義!
每一個觀眾,無論本身是作奸犯科的大惡人,來自心中必有「忠奸價值」。這是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口中死硬不認,亂找藉口委過,心中乃一清二楚的,何況好人善類一定有是非對錯之心。過去,角色忠奸定須分明,觀眾一看須明白。
石堅先生,早於戰後至七十年代,善於飾演「奸人」,眉眼表情,身體語言維肖維妙。最感興趣的,他扮飾之「奸」,奸在什麼地方?
以《黃飛鴻劇集》為例,石堅代表不守法律,妄顧社會倫理道德,以武力欺凌弱少的惡霸。那年代,香港有英殖「王法」,可是華人社區之內的事,甚少鬧上警署和法庭,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多為啞忍,亦有靠有力人士解決,江湖事江湖了。蟻民心中當然希望出現「青天大人」,亦渴望「俠士」救世。俠士傳統來自春秋時代,以武犯禁而又仗義拔刀的俠客。黃飛鴻便是人民良好願望中產生的忠良俠士,他出手儆惡懲奸!主持正義。
然而,細心一想,此時的俠客只憑武力,或祟高人格感動對方,才能解決草民芝麻綠豆之災。處世於工商業大都市,草民遇到的困難,民族俠士又怎援手?不似於美國漫畫及電影電視界塑造的「救星」:蜘蛛俠、蝙蝠俠、紅中俠、青蜂俠、超人…等等。這些「俠」,都賦超乎常人的戰鬥能力,以暴易暴解決民間疾苦。甚少以德服人,也不以直報怨。
七十年代,影片中多了都市化後社會不認同的壞蛋,例如:阿飛(上海來的俚語,小無賴)好食懶飛,且四處「撩」女孩子。(口頭性騷擾)麥基、鄭君綿、呂奇、劉家良都曾飾演過飛仔。當時長頭髮便視為作阿飛打扮,吹口哨乃「撩」女仔舉動。這些都算「不正經、不正當行為」,(耍流氓)社會認為是壞的(不一定是惡),最終失禮收場(飛哥跌落坑渠)。
七十年代長篇電視劇集興起,「奸角」多面性了,不似過去面譜化典形性,時裝劇的巨奸多為「有權有勢,為富不仁」者,社會上早有此仇富心理。貧富懸殊,貧不與富敵,衍生了「惡富」且必與犯罪掛勾,代表有錢有面有權黑暗一面,亦是善良貧窮者的想像。無怪乎,很多人責香港劇集都是「富戶爭產」,「名門鬥爭」,都是編導人員歸納社會現實故事改編的。流於重覆,就是對「奸」「壞」「惡」了解不深之故!描寫「奸」、「壞」、「惡」比描寫忠、良、善的人及事容易找到素材,觀眾同感共鳴也易,可是,深入描寫便要細膩。那是人性性惡的刻畫,對人性陰暗面,邪惡的心思行為有充份認識,看透,感受才可寫得淋漓!
莎翁劇《奧賽羅》的伊亞高,金庸武俠小說的歐陽鋒都是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