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以女性為故事主人翁的不多,反而電視劇集還有。這是市場的原因。戰後,香港電影產業很迅速復甦,從上海逃來香港的資金及專業人材帶動本土電影行業。這個「避秦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文化事業並不是馬上蓬勃起來,娛樂事業卻步伐緊密,大步大步發展。
這時代的西片首輪戲院,收費亦不菲的,普羅大眾看西方進口電影,素有語言文字所隔,看國語片(多是南來製片商的本土製作)則比較易於明白。看粵語的戲曲片,時裝片更加親切。專門製作粵語片的公司開始經營,電影院線也紛紛建立。是一門很有前途的生意。
當時放映粵語片的電影院,落座於小市民生活區,相對於放映洋片的戲院落座於繁盛商業區,如尖沙咀,中環,灣仔等。粵語片的票價遠不及洋片昂貴,本土製作的成本不大。生意上而言,最重要適合普羅大眾口胃,還說什麼「藝術」,「手法」?幸好,那時製片商,導演,編劇仍然多是知識份子,他們最少心中有「社會責任」,教仁教義外,決不會誨淫誨盜吧。
戰後十多年中,港產電影,國語、粵語、潮語、廈門語片生產都有,皆有正義主題的,令人振奮的。而在這段時候,香港社會是男性主導社會,男主角性格十分重要,英雄高大的形像也全是男性,(大奸角也多是),社會上仍然依賴男權力和男人能力。
中國傳統上的男人,皆是有承擔的人,忠孝仁義禮智信的美德,都以男性德行來昭彰。除了部份仍有濃厚政治色彩的故事外,很少說到「忠」,可是,「孝仁義禮智信」皆是主題所依。無論以技擊片包裝,或偵探、神怪,社會奇情,愛情文藝等等皆如此。
高大威武之外,著重有情有義,有擔帶,儆惡懲奸。這些不就是男性傳統上的金漆捂牌嗎?
女主角,嚴格來說,都在反映、襯託、激發男主角高大(英雄)性格的。外埠市場,南洋,華埠都一樣。這時,台灣市場比大陸市場審片更嚴格,防共匪宣傳也,大陸市場也末開,本土市場便是製片商,院商最關注之市場,男女主角,其他演員亦是「靠此山吃此山」的。
男主角的重要地位,「商業市場地位」如此建立起來了。(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