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香港人口仍二三百萬,幸得大陸全國赤化,歷年天災人禍,大批資本家、廉價勞工南逃,使到這塊英國殖民地突然繁榮起來。工商業自始蓬勃,「香港人」這三個字也無聲無色地出現了。戰前,仍然有大多數香港居民視這塊小小土地為「暫時棲息之所」。好些門前都寫《xx寓》,寓便是有暫時「住住先」的含意了。

圖片來源:CuriousLight
那時代的電影,有濃厚的廣州人趣味,例如:粵劇戲曲片,所謂:大袍大甲,或才子佳人,或公侯將相。一般都是嶺南人傳統上的倫理趣味。
除了粵劇戲曲電影之外,有現實寫照的電影,裡面的男女主角角色,大部份反映當時社會待低下草根層。中產階層以及上流層面的觀眾喜戲看西片,語言上(英語),生活趣味上(西方品味生活習慣),都與這班「高等華人」契合,或者符合他們「慕洋夢」。卻與草根階層格格不入。也有懂少少英語的學生、青年、打洋行工的白領會喜歡看西片,從而令到自己「身價」上升。華假洋威之謂也。
此時,港人身份可分成:扮演假洋鬼子之身份,極盡艱辛,託盡人事務求改了國籍,持有大不列顛國籍,學說正宗英國口音為榮,以示高人一等之華人。其次,每天持有一份英文報紙,滿口英語辭匯,半中半英,以示香港精英華人。再其次,西方語言文化一竅不通,卻愛穿最流行的洋服皮鞋,充作紳士,見到唐人講「鬼話」,見到西人口啞啞!只有一些「死硬派」永遠穿其唐裝衫褲,寧願扎褲頭,食卷煙仍做返個「中國」人,多自稱「華人」。
電影上的男女主角角色,亦很明顯地區分「高等華人」、「普通華人」(不願稱為中國人)。假洋鬼子,或其作倀者,跟班者,華假洋威者……都一律受繪成小丑化,醜惡化,奸險化。表現出編導作者討厭這些「枉作洋奴」的人。
然而,我想提出的吊詭是:很多中國人在此殖民地社會努力攀升社會地位,都首先要做高等華人,都須尋求能過洋人生活。(住洋樓養番狗鋸牛扒擔雪茄)。另一心態卻又要嘲諷既得這些利益者。電影裡的港人,少有中國籍人士身份,絕少明確地表明: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或中華民國的人。只表示其為「內地人」、「台灣人」而已。
香港人的身份,便是以兩個否定語句表述。不是內地(大陸)人,亦不是臺灣人。
香港人便是居於香港的「居民」,不是「國民」也不是「公民」也不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