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轉軚的風向

Share This:
  •  
  •  
  •  
  •  
  •  
  •  
  •  
  •  
  •  
  •  
  •  
  •  
  •  
  •  

雨傘革命結束之後,好多泛民主派議員誓神劈願不會「袋住先」,不過湯家驊、莫乃光等人好快就已經出來賊佬試沙煲,牽起一些轉軚討論。卵翼泛民主派多年的《蘋果日報》已開始吹風,叫人支持通過政改方案。

該報評論版刊出一篇署名沈舟的評論,題為《民主路上,尺蠖之屈》,論點很明白,第一,直說八三一決議之下的政改方案,是香港人一路以來的「抗爭成果」。第二:袋住先以後選出的特首不會脅民意而作大惡,理由是「香港不同於內地,更不是北韓,在獨立、嚴明的法治保護和掣肘下……逆民意而行的特首乃至高官很難為所欲為。」第三,認為「尺蠖之屈,以求伸也」,有屈才有伸,袋住先,好過泛民現在一無所能。袋住先之後,不代表就不能再向前。

通篇文章 妖言惑眾

第一點至為可笑可憎。人大的八三一決議,則尤如叫香港人食屎。食屎說成大家爭取回來的成果,已經夠離奇;中國在主權移交以後不斷強姦香港,香港人行禮如儀的反抗一下,最後強暴還是禮成,不知為何,竟然可以歪曲成香港人不斷努力,最後成功爭取了「八三一普選」﹗

第二點是故意的天真。香港現在變成怎樣,有目共睹。黑警當街警棍打人,七警暗角圍毆泛民政協,司法制度有伸張公義嗎?還有大量被恐嚇、被壓迫的無名義士,他們或失去工作、或失去親情友情愛情,沒人會知道;不像職業社運賊,被捕是他們的CV,在大報的鎂光燈支援覆蓋。無名無姓的,一旦被打、被拉,就無仇報,連譴責都不會有媒體報道。

香港現在的情況,就是梁振英、暴政機器絕對可以為所欲為,絕對不用理會民意。寫出上述第二點那些字句,不就是明明白白粉飾太平?

第三,沈氏拋書包,拋那些自以為是專業人士,但又文史常理不通的偽中產讀者,實際上是曲解聖言,以求夾帶私貨。沈所引《周易》,該句完整為: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這裡講的是天地恆常的道理,蟲屈而求前,這是常道;香港人屈而袋住先,是接受中國無「信」而走數,中港之間,從來不是相敬如賓的平衡關係,而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殖民、壓迫、剝削。無端白事引甚麼《周易》。為了叫香港人食屎,之後諸子百家都可能被挖出來曲解的了。

事實上《蘋果》早有轉軚前科。二O一O年政改,《蘋果》一直反對,後來轉軚,民主黨與中聯辦密室談判之後,就轉為支持政改,不顧爭議,也要在輿論上全力為民主黨護航。例如二O一O年六月廿二日由盧峯執筆的《走出死胡同 普選才能邁步》、七月廿六日頭條標題《政改方案通過 泛民願團結起步 爭普選 再出發》之類。聽說蘋果內部都有很多反對,但當時明顯是有人一錘定音,誰都只能接受。

朝野上下,當年和今日的論調都是一樣:先通過,以後可以再完善。起先爭議,然後由一班白臉出來安撫村民情緒,說服他們聽話、懂事、顧全大局。早前,倪匡接受訪問時表示泛民必轉軚:「大家可以放心,一定會通過,議員要轉軚,何其容易!分分鐘更會來個集體轉軚呀!」

先叫你食屎 然後給你甜品

二O一O年那年的六四,我不再是一個廣義的「泛民支持者」。當年發生的事,是我看見民主黨通過這個政改之後,在現實世界剝削了香港,卻又行禮如儀同樣在支聯會六四晚會出現,照喊驚、照悼念。

那一刻,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政黨可以在現實上出賣你、滅了你,卻同時可以在光環和精神的世界演另一場戲,跟你一起唱歌、默哀。香港的傷口在流血,而兇手就站在六四晚會的台上,帶領我們為千里之外、十幾廿年前的事情喜怒哀樂,那個場面,要多荒謬就有多荒謬﹗

那一年那一次,我想通了這一切。從那年起,我就不再是任何意義下的「泛民支持者」。泛民主派和民主傳媒,是引誘你在道德形上的世界得到勝利和光環,卻使你在現實世界輸得一敗塗地。

小小的轉軚,算是甚麼呢?年復年的六四晚會、每次「奪回議席」的空頭支票、對「雨傘革命」的無盡消費和展覽,統統都是這個集團一直賣弄的把戲。它在政治上出賣你,用「雨傘藝術」彌補你;在利益上剝削你,但它告訴你,你是世界公民,你跟馬丁路德金一樣大愛,叻叻。先叫你食屎,然後給你甜品。

其實他們不是轉軚,他們只是用一貫的方法去將你們處死。


Share This:
  •  
  •  
  •  
  •  
  •  
  •  
  •  
  •  
  •  
  •  
  •  
  •  
  •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