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民俗學047】劉天賜:電影與電視劇本的分別

Share This:
  •  
  •  
  •  
  •  
  •  
  •  
  •  
  •  
  •  
  •  
  •  
  •  
  •  
  •  

PLAY

圖片來源:Jason Rogers

學習編劇的學生會問上述之問題。首先我借一位電影導演之話:電視乃係「勞作」。此話有偏頗。如果大家知道,舞臺劇、電影,電視以至廣告片離不開戲劇(雖然近世有反戲劇電影或不重戲劇性之電影),我們只討論戲劇性的劇本而已。

電影一般要公演的,今天標準介乎九十分鐘至一百二十分鐘。電視可以是單元劇,習慣上十多分鐘、半小時至一兩小時都有。(愈短愈難寫)國內、台灣、新架坡、香港都興連續劇,香港製品,廿五集起,不會超長。(所謂處境劇則長篇)大陸似乎有限長度,一般都是四十集左右。電視電影的不同其實只在長度規定上。

戲劇原理,從人物性格發展故事情節,這是最有實效的編寫方法。故此,影視作品首先都要設計人物性格,例如:吳宇森《英雄本色》,韋家輝《大時代》成功之處也是如此。中西影視作品一直都以人物性格帶動劇情取勝的。人物性格設立得好,自然有好的橋段,不必先想橋段,再陷入角色。

戲劇結構有如一切文章,都是起承轉結,希臘古代「三幕劇」也是如此。

影與視之不同寫作方法在於:人物,人物關係。電影放映時間相對短,事件不必太多,切忌橋段複雜,受眾一時難以明白,失了興趣。最佳仍是李漁所教,寫在《閒情偶記》上:「立主腦」篇:

「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終,離合悲歡,中具無限情由,無窮關目,究竟俱屬衍文,原期初心,又止為一事而設,此一人一事,即作傳奇之主腦也。」

主腦:現代詞:主題。作者欲藉劇本暗說出的道理,見解。

注意:含蓄暗說才是美呀!李漁教之寫劇方法,最後只是一人一事,其他的一切枝節,皆為這一人一事表達的主題服務。

現在的電影本子,可以是「群戲」,如《海神號歷險記》,個個角色都有故事,都在負起表達主題的任務。亦有以多故事,多人物表達主題的,如:《通天塔》(Babel)、《真愛至上》(love acturely),由多個故事,人物性格表達同一主題,不必是「一人一事到柢」了。

電視本子,更需要設計更多特出的性格,設計主線人物,以及襯託,反映他(們)的副線人物群。建立一個比較複雜的關係網。主要人物的性格受到挑戰,考驗,便有戲劇衝突,不妨大起大落,一如坐過山車。人物之間的關係,也不能靜止,團團轉。這才有足夠材料集集好看。(不能喧賓奪主。)

電視戲劇(人物及劇情)反映當時當代當地社會,代表普羅受眾的情緒,心聲。儘管有很大爭議性無妨也。(今日之電視劇自我政治檢查,實在拖跨了創意)。

電視編劇對時事,大眾心態要有正確認識,且要洽當避重就輕表示出來,真係不簡單的專業工作呀。


Share This:
  •  
  •  
  •  
  •  
  •  
  •  
  •  
  •  
  •  
  •  
  •  
  •  
  •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