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漢語是一個語族,分為十大語支:官話、吳語、粵語、閩語、晉語、湘語、客語、贛語、徽語、平話。各地漢語,源自中古、上古漢語,傳入時期不同,傳入語音亦異,又與原住民語言混合,後以地理通塞,或受中原語音影響,或保留傳入時期的語音特點,以至南北漢語大相徑庭,即屬同一語支,亦有方音相異而不能相通者。大致而言,閩語最古,其次粵語,其次客語,普通話前身是明清官話。
民國初年,制定國語,先有老國音,乃學者審音而成,缺乏口語基礎,難於推廣,後採用北平音(北京音),是為新國音,語音簡單,便利推廣。
國府遷台之初,厲行國語運動,排擠台灣本土漢語語種,國語以北平音爲準,然而日久混有江浙口音、閩南口音、台灣本土詞彙及日語詞彙,成為台灣國語。
大陸於五十年代中期,制定普通話定義,改稱「國語」為「普通話」,於全國推廣,規定學校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後又多次審定普通話字音。故此,大陸普通話與台灣國語有明顯差別。
香港戰後五十年代初期,政府取消香港電台的客家話及國語廣播,以粵語為中文廣播的單一漢語語言,粵語成為香港的漢語交流語。粵語以廣州話為標準音,香港粵語雖是廣州音系,但腔調較為平板,且混有香港本土詞彙。
粵語保存古漢字、古詞彙、古語法,皆易知之,近年考證粵語本字、研究粵語語法者亦多。粵語與中古漢語一脈相承,可惜音韻學在香港過於冷門,粵語與古音的關係,普通讀者難得一窺,余乃撰此文,講述中古漢語至粵語之語音演變,名曰「粵音學初基」,旨在推廣學術也。
第一章切韻音系
第一節廣韻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晉室東遷,衣冠南渡。其後三百年間,漢胡南北分治,北方為胡人政權,南方為漢人政權,北方漢語習染胡音,南方漢語習染吳音。隋代一統,南北漢音異矣。隋文帝開皇年間,陸法言父親陸爽在朝為官,某夜,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等八位學者於陸家聚會,「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陸法言《切韻序》),討論商定語音標準,陸法言執筆記下其審音原則,於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編成《切韻》,為現今可考之最早韻書。唐宋時期,幾次增修《切韻》,乃有《唐韻》、《廣韻》、《集韻》。
中古漢語以切韻系統(切韻音)為代表,切韻音是綜合音系,包括古今南北各地語音〔注1〕,而非一時一地語音,唐宋科舉,以之為押韻標準〔注2〕。《切韻》原書久佚,其系統保留在增訂本《廣韻》而流傳至今,語言學家以《廣韻》為基礎,上推古音(周秦古音),下推今音(現代音)。
注1:章太炎《國故論衡》:「廣韻所包,兼有古今方國之音」。
注2:宋代以降,中原語音大變,迨至清代,律詩之作,仍遵切韻系統,其為唐代至清代文學語言的語音系統,沿用至今的詩韻(平水韻),係由廣韻206韻合併為106韻,就是簡化了的切韻音。
《廣韻》全名《大宋重修廣韻》,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陳彭年等人奉詔,根據《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而成,是中國第一部官修韻書。《廣韻》合計206韻,3874小韻,共收26194字,韻數、小韻數、字數較之早前韻書皆有增加,其名即含「增廣隋唐韻書」之意。
《廣韻》體例,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為五卷〔注〕,同音字編為一小組,以首字代表該小組,稱為「小韻」,同韻的小韻編為一大組,以首個小韻代表該大組,稱為「韻目」(簡稱「韻」)。所收之字,皆有註釋,小韻字註釋之末為該小韻的反切與字數。
注:廣韻五卷曰:上平聲卷第一,下平聲卷第二,上聲卷第三,去聲卷第四,入聲卷第五。平聲字太多,乃分上下兩卷,並非有兩個平聲。
第二節 廣韻的聲母
《廣韻》並無標明聲母,其聲母系統乃根據三十六字母〔注1〕、等韻圖等文獻,以反切系聯法得出〔注2〕: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全清 |
全濁 |
||
唇音 |
幫[p] |
滂[ph] |
並[b] |
明[m] |
|||
舌音 |
舌頭音 |
端[t] |
透[th] |
定[d] |
泥[n] |
||
舌上音 |
知[ȶ] |
徹[ȶh] |
澄[ȡ] |
娘[ȵ] |
|||
齒音 |
齒頭音 |
精[ts] |
清[tsh] |
從[dz] |
心[s] |
邪[z] |
|
正齒音 |
莊[tʃ] |
初[tʃh] |
崇[dʒ] |
生[ʃ] |
俟[ʒ] |
||
章[tɕ] |
昌[tɕh] |
常[ʑ] |
書[ɕ] |
船[dʑ] |
|||
牙音 |
見[k] |
溪[kh] |
群[g] |
疑[ŋ] |
|||
喉音 |
影[〇] |
云[ɣ] |
曉[x] |
匣[ɣ] |
|||
半舌音 |
來[l] |
||||||
半齒音 |
日[ȵʑ] |
注1:宋代韻圖所用的三十六個聲母代表字:重唇音「幫滂並明」,輕唇音「非敷奉微」,舌頭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徹澄娘」,齒頭音「精清從心邪」,正齒音「照穿床審禪」,牙音「見溪群疑」,喉音「影曉匣喻」,半舌音「來」,半齒音「日」。中國古代無音標,乃從某聲母的字之中,選一個以代表該聲母,例如以「明」字代表聲母m、「非」字代表聲母f、「泥」字代表聲母n、「來」字代表聲母l,這些聲母代表字,稱為「字母」。究竟誰人發明三十六字母,至今尚無定論,傳統說法是唐末守溫和尚所創,然而二十世紀初敦煌發現兩份唐代字母文獻,一為歸三十字母例,一為守溫韻學殘卷,記載了大致相同的三十字母,說明唐代只有三十字母,宋人在此基礎上遷就當時語音而增益為三十六字母。
注2:王力根據音系學的方法,在三十六字母的基礎上,從「照穿牀審」中分出「莊初崇山」與「章昌傳書」,合併「幫滂並明」與「非敷奉微」,合併「泥」與「孃」,將「喻」母三等分出並與「匣」母合併,爲三十五聲母。邵榮芬認爲「泥」母與「孃」母不應合併,同時又從「禪」母中分出了「常」母與「俟」母,爲三十七聲母。本文參照韻典網(http://ytenx.org/kyonh/)採用三十八聲母系統,聲韻擬音(重構的古代音值)則用王力系統。
第三節 廣韻的韻母與聲調
《廣韻》合共二百零六韻,若不計聲調,實有六十一個韻類,九十二個韻母:
韻攝 |
廣韻韻目 |
韻母擬音(王力) |
||||
平 |
上 |
去 |
入 |
舒聲韻(平上去) |
促聲韻(入) |
|
通 |
東 |
董 |
送 |
屋 |
uŋ、ǐuŋ |
uk、ǐuk |
冬 |
潼 |
宋 |
沃 |
uoŋ |
uok |
|
鍾 |
腫 |
用 |
燭 |
ǐwoŋ |
ǐwok |
|
江 |
江 |
講 |
絳 |
覺 |
ɔŋ |
ɔk |
止 |
支 |
紙 |
寘 |
ǐe、ǐwe |
||
脂 |
旨 |
至 |
i、wi |
|||
之 |
止 |
志 |
ǐə |
|||
微 |
尾 |
未 |
ǐəi、ǐwəi |
|||
遇 |
魚 |
語 |
御 |
ǐo |
||
虞 |
麌 |
遇 |
ǐu |
|||
模 |
姥 |
暮 |
u |
|||
蟹 |
齊 |
薺 |
霽 |
iei、iwei |
||
祭 |
ĭɛi、ĭwɛi |
|||||
泰 |
ɑi、uɑi |
|||||
佳 |
蟹 |
卦 |
ai、wai |
|||
皆 |
駭 |
怪 |
ɐi、wɐi |
|||
夬 |
æi、wæi |
|||||
灰 |
賄 |
隊 |
uɒi |
|||
咍 |
海 |
代 |
ɒi |
|||
廢 |
ǐɐi、ǐwɐi |
|||||
臻 |
真 |
軫 |
震 |
質 |
ĭĕn |
ĭĕt |
諄 |
準 |
稕 |
術 |
ĭuĕn |
ĭuĕt |
|
臻 |
櫛 |
ĭen |
ĭet |
|||
文 |
吻 |
問 |
物 |
ĭuən |
ĭuət |
|
欣 |
隱 |
焮 |
迄 |
ĭən |
ĭət |
|
元 |
阮 |
願 |
月 |
ĭɐn、ĭwɐn |
ĭɐt、ĭwɐt |
|
魂 |
混 |
慁 |
沒 |
uən |
uət |
|
痕 |
很 |
恨 |
ən |
ət |
||
山 |
寒 |
旱 |
翰 |
曷 |
ɑn |
ɑt |
桓 |
緩 |
換 |
末 |
uɑn |
uɑt |
|
刪 |
潸 |
諫 |
鎋 |
an、wan |
at、wat |
|
山 |
產 |
襉 |
黠 |
æn、wæn |
æt、wæt |
|
先 |
銑 |
霰 |
屑 |
ien、iwen |
iet、iwet |
|
仙 |
獮 |
線 |
薛 |
ĭɛn、ĭwɛn |
ĭɛt、ĭuɛt |
|
效 |
蕭 |
篠 |
嘯 |
ieu |
||
宵 |
小 |
笑 |
ĭɛu |
|||
肴 |
巧 |
效 |
au |
|||
豪 |
皓 |
號 |
ɑu |
|||
果 |
歌 |
哿 |
箇 |
ɑ |
||
戈 |
果 |
過 |
uɑ、ǐɑ、ĭuɑ |
|||
假 |
麻 |
馬 |
禡 |
a、wa、ĭa |
||
宕 |
陽 |
養 |
漾 |
藥 |
ĭaŋ、ĭwaŋ |
ĭak、ĭwak |
唐 |
蕩 |
宕 |
鐸 |
ɑŋ、uɑŋ |
ɑk、uɑk |
|
梗 |
庚 |
梗 |
映 |
陌 |
ɐŋ、wɐŋ、ĭɐŋ、ĭwɐŋ |
ɐk、wɐk、ĭɐk |
耕 |
耿 |
諍 |
麥 |
æŋ、wæŋ |
æk、wæk |
|
清 |
靜 |
勁 |
昔 |
ĭɛŋ、ĭwɛŋ |
ĭɛk、ĭwɛk |
|
青 |
迥 |
徑 |
錫 |
ieŋ、iweŋ |
iek、iwek |
|
曾 |
蒸 |
拯 |
證 |
職 |
ĭəŋ |
ĭək、ĭwək |
登 |
等 |
嶝 |
德 |
əŋ、uəŋ |
ək、uək |
|
流 |
尤 |
有 |
宥 |
ĭəu |
||
侯 |
厚 |
候 |
əu |
|||
幽 |
黝 |
幼 |
iəu |
|||
深 |
侵 |
寢 |
沁 |
緝 |
ĭĕm |
ĭĕp |
咸 |
覃 |
感 |
勘 |
合 |
ɒm |
ɒp |
談 |
敢 |
闞 |
盍 |
ɑm |
ɑp |
|
鹽 |
琰 |
豔 |
葉 |
ĭɛm |
ĭɛp |
|
添 |
忝 |
㮇 |
怗 |
iem |
iep |
|
咸 |
豏 |
陷 |
洽 |
ɐm |
ɐp |
|
銜 |
欄 |
鑑 |
狎 |
am |
ap |
|
嚴 |
儼 |
釅 |
業 |
ĭɐm |
ĭɐp |
|
凡 |
范 |
梵 |
乏 |
ĭwɐm |
ĭwɐp |
音韻學按韻母之收音,將其為三大類:收元音者,曰「陰聲韻」;收鼻音者,曰「陽聲韻」;收塞音者,曰「入聲韻」。切韻系統,陽聲韻有對應的入聲韻,陰聲韻則無,用今日的說法,就是收鼻音-m、-n、-ŋ的韻,分別有對應的收塞音-p、-t、-k的韻,收元音的韻則無。入聲韻與陽聲韻相配,稱為「入聲承陽」,其配合關係為:
舒聲韻 |
促聲韻 |
|
陰聲韻 |
陽聲韻 |
入聲韻 |
收元音 |
-m |
-p |
-n |
-t |
|
– ŋ |
-k |
冬韻系無上聲,臻韻系無上聲和去聲,痕韻系無入聲,非無其字,因字數太少而併入相鄰的韻目〔注〕。「祭」、「泰」、「夬」、「廢」這四個去聲韻較為特殊,並無對應的平聲和上聲,其上古來源與入聲關係密切。是故四聲韻目之數不同。
從上可見,中古漢語有四個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注:音韻學所謂「韻」乃韻腹、韻尾、聲調,三者相同即屬同韻。「韻」既不含韻頭,則一韻之內,或只得一個韻母,或有數個韻母,是謂「韻類」。《廣韻》大多數的韻有一、兩個韻類,少數的韻有三、四個韻類。四聲相承的數個韻,即韻腹和韻尾相同者,合稱「韻系」,例如:東韻(uŋ、ĭuŋ平聲)、董韻(uŋ、ĭuŋ上聲)、送韻(uŋ、ĭuŋ去聲)、屋韻(uk、ĭuk入聲),四聲相承,合稱「東韻系」。數個韻系,其韻尾相同而韻腹相近者,概括為一大類,稱為「韻攝」,通常用的是十六攝,例如:東韻系(uŋ,ĭuŋ,uk,ĭuk)、冬韻系(uoŋ,uok)、鍾韻系(ĭwoŋ,ĭwok),概括為「通攝」。各術語所指,如下表所示:
第四節 等韻學
唐代,佛教密宗傳入中國,沙門為誦念梵文咒語,研習悉曇(印度用來教小孩識字的音節表),於是有人仿悉曇之法,分析韻書,製成等韻圖(簡稱「韻圖」)。韻圖是中國古代的音節表,漢字一字一音節,韻圖上的一格代表一個音節(字音),從韻書只知韻的情況,而韻圖以圖表形式反映整個語音體系。
現存最古的韻圖是《韻鏡》,作者不詳,推測成書於五代,此書在中國本已失傳,清末黎庶昌出任駐日公使,偕楊守敬訪尋中國本土失傳古籍,得永祿本《韻鏡》一種,於光緒十年(1884年)在日本使署刊入《古逸叢書》之十八,由是反傳中國。
廣義的等韻學,包括等呼、反切及其他語音分析。狹義的等韻學,只是二呼四等(開口呼與合口呼各分四等)。中古漢語有介音i 、u(包括w),韻圖以「等呼」來處理介音系統:有介音u,或者主要元音是u,為「合口呼」;無介音u,主要元音亦非u,為「開口呼」;三、四等韻有介音 i,其餘則無(另一派學者認為,三等韻始有介音i,其餘則無)。
二呼四等的介音:
開口呼 |
合口呼 |
|
一等 |
u |
|
二等 |
u |
|
三等 |
i |
iu |
四等 |
i |
iu |
清代等韻學家江永《音學辨微》云:「音韻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用今日的說法,洪音(一、二等)開口度大,細音(三、四等)開口度小。韻母分等,根據介音i之有無、主要元音的開口度大小及發音部位前後。介音i之有無,如上所述,茲以具備四等的韻攝,說明其餘:
等/攝 |
蟹 |
山 |
效 |
咸 |
一等 |
泰ɑi |
寒ɑn |
豪ɑu |
談ɑm |
二等 |
佳ai |
刪an |
肴au |
銜am |
三等 |
祭ĭɛi |
仙ĭɛn |
宵ĭɛu |
鹽ĭɛm |
四等 |
齊iei |
先ien |
蕭ieu |
添iem |
從上可見,一等的主要元音是ɑ,開口度大、發音部位靠後;二等是a,開口度大、發音部位靠前;三等是ɛ,開口度較小、發音部位更前;四等是e,開口度更小、發音部位又更前。其他韻攝未必具備四等,亦照此分等。
第二章 中古音至粵音之演變
第一節 聲母演變
切韻(廣韻)記錄的南北朝至隋代的語音系統。北宋語音有變,對比廣韻三十八聲母與守溫三十六字母,可見:唇音分化為二,從「幫滂並明」分化出「非敷奉微」;正齒音合併為一,「莊」組與「章」組合併為「照」組;「云」母與「以」母合併為「喻」母。
唐宋以來,全濁聲母消失,變為對應的清音聲母,是謂「濁音清化」,此乃各地漢語演變的普遍現象,廣州話大致以平上與去入為分界,平上變為送氣清音,去入變為不送氣清音。
(一)幫組、非組
古無輕唇音,唐宋之間,重唇音合口三等字變為輕唇音,從「幫滂並明」分化出「非敷奉微」。粵語是「微」母存古程度最高的漢語語種,「微」母字廣州話聲母仍讀m。
幫母p、滂母ph、明母m,非母f,皆無變化。
並母b濁音清化,平上變為ph,去入變為p。
敷母fh和奉母v皆變為f,併入非母。
(二)端組、娘母
端母t、透母th、泥母n,皆無變化。
定母d濁音清化,平上變為th,去入變為t。
娘母ȵ變為n,併入泥母。
(三)知組、精組、莊組、章組
「知精章」併入「莊」。「徹清昌」併入「初」。「澄從崇」清化同時合流,平上變為tʃh,去入變為tʃ。「心常書」併入「生」。
濁擦音「邪俟船」清化。廣州話邪母字有tʃ、tʃh、ʃ三種讀法,規律不太明顯。俟母變為塞擦音tʃ。船母變為塞音ʃ。
綜上,知組(娘母除外)、精組、章組併入莊組,濁音清化,合流為tʃ、tʃh、ʃ。
(四)見組
見母k,無變化。群母g濁音清化,平上變為kh,去入變為k。疑母洪音(一、二等)保持ŋ讀法,細音(三、四等)則變為j。
廣州話溪母字有h、f、kh、j、w多種讀音。h與kh是不同的歷史層次,h為粵語固有白讀層,kh為中原移民帶入的外來文讀層。h與f為音變關係,以介音u為音變條件,f從h分化出來。j、w是音變例外。(郭沈青《廣州話溪母字的歷史層次及音變》)
廣州話舌根聲母來自中古見母、溪母、群母,分為一般的k、kh(開口,部分合口)與圓唇化kw、kwh(部分合口)。
(五)影組
影母開口一、二、四等讀零聲母,開口三等讀j,合口讀w。(按:廣州音系以j、w為半元音聲母,故如此描述。又,廣州話零聲母與ŋ聲母容易混讀。)
以母(喻三)與云母(喻四)多數讀j,少數合口字讀w。
曉母例讀h,合口變為f,少數字變為j。
匣母ɣ部分清化為h,部分失去原聲母而為w(一、二等合口,蟹攝四等合口)和j(四等)。
(六)來母、日母
來母l,無變化。日母失去原聲母ȵʑ,變為j。
粵語聲母 | 中古來源 | 例字 |
p | 幫,並(去入) | 【幫】邦卑悲班邊包波巴幫兵崩不彼鄙匕卜必筆撥八博伯辟碧壁逼北,【並】(去入)捕叛暴敗 |
ph | 滂,並(平上) | 【滂】丕潘攀篇普譬屁派配噴判片剽仆扑匹瞥拍僻霹,【並】(平上)盆袍婆朋牌排爬彭爸部 |
m | 明(微) | 【明】蒙模門瞞毛茫滿莽母暮昧妹悶磨茂木没末莫墨,【微】無文亡尾武晚未務問妄物 |
f | 非,敷,奉,溪,曉(合) | 【非】風封膚扶分方匪斧府父弗發法,【敷】豐鋒蜂霏妃菲肥孚番反覆,【奉】馮梵逢扶符夫墳氛繁房凡佛伐乏,【溪】恢寬科款快塊課窟闊,【曉】(合)揮灰薰昏歡荒火慌訓貨化況忽霍 |
t | 端,定(去入) | 【端】東冬都低敦單顚貂刀多當丁登耽擔董等短典倒黨打頂斗點妒帝帶對戴頓旦鍛殿弔到鬥店篤的德答,【定】(去入)洞地渡第大代電導鄧豆獨特達奪牒 |
th | 透,定(平上) | 【透】通胎吞天湯偷探添土體坦妥痛統泰退炭拖唾聽鐵託,【定】(平上)同徒臺屯壇團田迢陶駝唐庭騰頭談甜挺 |
n | 泥,娘 | 【泥】農奴泥能難那囊寧南怒乃撚嬲曩内耐嫩尿奈念捺涅諾納,【娘】尼拏孃黏諵女嬭檸膩暱匿聶㘝 |
l | 來 | 勒力賴里盧連縷良洛郎離魯林來呂落練 |
tʃ | 知精莊章,澄從崇(去入),邪,俟 | 【知】知張追中豬竹,【精】作祖則子醉兹資將借姊即遵,【莊】仄爭子莊側阻,【章】止珍旨脂章職占支征側之諸正,【澄】(去入)治仗滯丈逐雉緻值鄭擲召著朕仲濁,【從】(去入)咀聚在盡靜漸自字載賤匠淨贈就暫族疾絕昨籍寂集雜捷,【崇】(去入)楂撰助寨乍狀驟,【邪】敘像頌寺謝續席習,【俟】俟涘 |
tʃh | 徹清初昌,澄從崇(平上),邪 | 【徹】抽褚敕丑癡恥,【清】遷醋七取采青雌此倉親蒼千,【初】初芻廁測創叉楚瘡,【昌】處叱尺赤昌充,【澄】(平上)柱轍重蟲傳沈陳儔長廚呈纏馳除,【從】(平上)從慈齊摧裁秦存殘前錢全曹牆情層蠶粗賊,【崇】(平上)柴豺巢牀,【邪】松隨詞徐詳尋似 |
ʃ | 常心生書,邪,船 | 【心】私桑相斯寫思須蘇悉素息雖辛胥先司,【生】史沙色數所砂疏生山,【常】視是成常氏十殊承市時臣蜀,【書】失舒釋式賞傷試商施識詩,【邪】旬旋遂殉羨,【船】實神食 |
k | 見,群(去入) | 【見】姑吉几各格公兼居佳紀九古俱谷規舉,【群】(去入)共忌懼偈僅郡健競舊局倔傑 |
kh | 溪,群(平上) | 【溪】穹區傾企啓楷驅抗曲缺卻恪【群】(平上)窮其祈渠勤權喬翹強狂琴舅 |
h | 溪,曉,匣 | 【溪】空欺虚開看牽敲康卿輕孔恐起豈去犬巧考可口棄器氣慶欠哭酷客,【曉】烘希軒香馨興喜海顯好喊險獻漢孝向歇瞎黑,【匣】洪諧孩痕寒豪何行侯含咸蟹很旱限下幸厚效學合協洽狎 |
ŋ | 疑(一、二等) | 昂五我外礙岸餓臥偶崖顏牙巖眼雅瓦兀額 |
kw | 見(部份合口) | 龜歸均君關瓜光詭軌鬼果寡廣季貴桂卦怪慣過骨刮郭國 |
kwh | 溪(部份合口) | 虧坤誇跨 |
j | 溪(少數),疑(三四等),匣,以,云,日 | 【溪】丘欽泣,【疑】(三、四等)宜魚虞元言迎凝吟擬語仰遇願驗玉月逆業,【匣】賢玄穴,【以】與羊以移余于夷餘翼悅營,【云】有雨于羽韋委,【日】人而儒兒耳仍汝 |
w | 溪(少數),匣,云(少數合口), | 【溪】屈,【匣】回和黃弘混緩禍會換懷還華橫宏畫壞話患慧幻滑活或,【云】永爲王榮雲 |
零聲母 | 影 | 恩安阿矮挨歐按晏奥亞暗屋惡啞 |
-
第二節 韻母演變
韻母演變,主要根據聲母與等呼(音節的輔音和介音),演變規律大致如下〔注〕:
注:廣韻韻目,舉平以賅上去入,下同。「祭、泰、夬、廢」只有去聲,獨立列出。粵語保存「入聲承陽」的特點,故而表中省略入聲韻母。
韻攝 | 廣韻 | 等呼 | 中古聲母 | 粵語韻母 | 例字 |
通 | 東 | 一uŋ 三ǐuŋ |
uŋ | 東同中蟲終忡崇嵩戎弓 | |
冬 | uoŋ | uŋ | 冬彤賨農攻宗鬆宋綜統 | ||
鍾 | ǐwoŋ | uŋ | 鍾龍松容封重從逢縱茸 | ||
江 | 江 | ɔŋ | ɔŋ | 江邦瀧龐肛腔幢樁講項 | |
止 | 支 | 開ǐe | 舌齒,影,喻 | i | 支只祇肢氏移兒施斯知 |
唇牙,曉,來 | ei | 披奇羲戲疲離罹卑靡企 | |||
合ǐwe | 舌齒 | œy | 垂吹隨隋衰累垒蕊槌瑞 | ||
牙喉 | uɐi | 為麾委虧窺危規毀跪詭 | |||
脂 | 開i | 舌齒,影,喻 | i | 脂夷師咨資諮姿瓷伊遟 | |
唇牙,曉,來 | ei | 比琵貔枇祁梨美媺鄙備 | |||
合wi | 舌齒 | œy | 追綏雖錐誰推水誄遂隧 | ||
牙喉 | uɐi | 葵龜維遺唯逵夔馗帷軌 | |||
之 | ǐə | 舌齒,影,喻 | i | 之芝怡而詞祠辭醫史耳 | |
唇牙,曉,來 | ei | 貍釐熙喜里裏鯉李理吏 | |||
微 | 開ǐəi | 影,喻 | i | 依郼譩衣㛄䧇㥋扆偯 | |
牙,曉 | ei | 祈畿崎幾希稀豈既暨氣 | |||
合ǐwəi | 唇 | ei | 微薇霏妃菲飛扉非肥翡 | ||
牙喉 | uɐi | 揮輝徽威歸偉鬼貴胃尉 | |||
遇 | 魚 | ǐo | 知章組 | y | 魚漁書舒餘與於豬諸如 |
莊組 | ɔ | 初鋤疏梳蔬 | |||
知章莊組除外 | œy | 居車渠胥狙虛徐閭袪 | |||
虞 | ǐu | y | 禺愚娛竽儒濡誅株殊 | ||
見,精組 | œy | 句須需娶軀嶇趣趨 | |||
明,微 | ou | 無巫毋蕪䉑誣 | |||
唇 | u | 夫扶符敷孚孵 | |||
模 | u | 疑 | ŋ | 吾吳誤五午伍寤忤晤悟 | |
牙喉 | u | 胡狐湖弧乎孤姑辜烏滸 | |||
唇舌齒 | ou | 模菩蒲徒屠途圖鍍奴孥 | |||
蟹 | 齊 | 開iei 合iwei |
ɐi | 妻低啼提雞翳西犀睇批 | |
祭 | 開ĭɛi | ɐi | 際敝制逝藝例厲世勢偈 | ||
合ĭwɛi | œy | 歲繐彗芮贅脆銳睿綴稅 | |||
泰 | 開ɑi 合uɑi |
ai | 泰大太汏帶賴籟 | ||
œy | 兌蛻最蕞酹 | ||||
ui | 貝沛狽霈會儈劊 | ||||
ɔi | 蓋丐藹曖奈蔡外 | ||||
佳 | 開ai | ai | 佳街鞋牌柴釵崖解擺拐 | ||
合wai | wa | 咼緺絓詿蛙卦掛罣畫繣 | |||
皆 | 開ɐi | ai | 皆排豺齋挨戒界介届械 | ||
合wɐi | wai | 乖懷槐淮怪壞湃 | |||
夬 | 開æi 合wæi |
ai | 夬快噲璯邁勱蠆敗寨砦 | ||
灰 | uɒi | 唇喉 | ui | 灰回枚梅媒玫裴培杯每 | |
舌齒 | œy | 雷頹崔堆摧磊罪腿餒隊 | |||
牙 | wɐi | 魁盔瑰隗傀桅鮠 | |||
咍 | ɒi | ɔi | 開哀該裁才來災哉胎台 | ||
廢 | 開ǐɐi | ai | 刈乂艾 | ||
合ǐwɐi | ɐi | 廢肺砩吠 | |||
臻 | 真 | ĭĕn | 精,從,來 | œn | 燐鄰轔嶙麟鱗津濜秦螓 |
ɐn | 因辛辰臣仁神申身鎮陳 | ||||
諄 | ĭuĕn | 唇舌齒 | œn | 荀詢純醇鶉脣論遵春巡 | |
牙喉 | wɐn | 勻均鈞囷麏麇頵莙汮筠 | |||
臻 | ĭen | œn | 臻蓁溱潧榛 | ||
文 | ĭuən | 唇,曉 | ɐn | 文聞閩墳氛焚分薰吻紊 | |
牙,影,喻 | wɐn | 雲芸耘氳蘊君軍運暈捃 | |||
欣 | ĭən | ɐn | 欣殷勤堇斤筋隱巹近隱 | ||
元 | 開ĭɐn | in | 言軒犍獻憲健焉偃鄢嫣 | ||
合ĭwɐn | 唇 | an | 煩番繁藩翻反晚萬輓曼 | ||
唇以外 | yn | 元原源阮袁園轅鴛冤萱 | |||
魂 | uən | wɐn | 昆溫轀薀韞縕坤髡昏婚 | ||
un | 門捫樠虋璊亹盆噴濆 | ||||
yn | 孫蓀尊存村鴛屯豚臀邨 | ||||
œn | 樽敦墩燉論 | ||||
痕 | ən | ɐn | 痕根跟恩吞很墾懇齦 | ||
山 | 寒 | ɑn | 牙喉 | ɔn | 寒翰邯汗安干乾竿肝看 |
唇舌齒 | an | 單丹殫難餐嘆珊彈殘蘭 | |||
桓 | uɑn | 舌齒,匣 | yn | 完丸紈院端耑酸團鑾痠 | |
唇牙,曉 | un | 官莞棺觀貫冠寬盤般潘 | |||
刪 | 開an | an | 刪訕班菅諫閒雁晏棧鏟 | ||
合wan | wan | 關彎還環寰綰宦豢慣患 | |||
山 | 開æn | an | 山閒艱嫺慳孱產汕限柬 | ||
合wæn | wan | 鰥綸 | |||
先 | 開ien | in | 先前千箋天堅肩賢煙燕 | ||
合iwen | yn | 淵玄縣懸眩涓犬狷泫畎 | |||
仙 | 開ĭɛn | in | 仙鮮遷然延扇禪纏連篇 | ||
合ĭwɛn | yn | 全泉宣穿川捐鳶旋船專 | |||
效 | 蕭 | ieu | iu | 簫貂雕條梟聊竂寥料堯 | |
宵 | ĭɛu | iu | 霄超朝嬌焦遙韶昭剽苗 | ||
肴 | au | au | 肴餚崤交蛟膠教巢筲拋 | ||
豪 | ɑu | ou | 號高膏羔牢毛滔刀袍陶 | ||
果 | 歌 | ɑ | ɔ | 歌柯哥搓多娑鵝羅挪何 | |
戈 | 一合uɑ | ɔ | 戈過婆摩磨訛波和禾科 | ||
三開ǐɑ 三合ĭuɑ |
a迦,ɔ侳,ɛ伽,œy佉, œ朵唾鋸瘸翗靴蒆 |
||||
假 | 麻 | 二合wa | wa | 華划瓜花譁誇夸跨蛙 | |
二開a | a | 麻嘉家加霞鴉巴叉渣茶 | |||
三ĭa | ɛ | 車奢邪耶斜遮些爹 | |||
宕 | 陽 | 合ĭwaŋ | 合,唇開 | ɔŋ | 匡王狂房防坊方肪 |
開ĭaŋ | 唇以外開 | œŋ | 楊羊翔良梁鄉商疆姜長 | ||
唐 | 開ɑŋ 合uɑŋ |
ɔŋ | 糖堂琅狼當倉岡亢黃皇 | ||
梗 | 庚 | 二開ɐŋ | ɐŋ、aŋ、iŋ | 庚坑盲彭棚亨鎗槍生猩 | |
二合wɐŋ | waŋ、wɔŋ | 橫黌蝗鐄瑝 | |||
三開ĭɐŋ | iŋ | 英平驚京荊明鳴兵卿擎 | |||
三合ĭwɐŋ | wiŋ | 榮禜蠑嶸 | |||
耕 | 開æŋ | ɐŋ、iŋ | 耕鏗萌莖櫻鶯丁罌崢繃 | ||
合wæŋ | wɐŋ | 宏紘閎嶸嵤耾翃浤轟泓 | |||
清 | 開ĭɛŋ | iŋ | 情精晶盈贏營嬰貞成盛 | ||
合ĭwɛŋ | |||||
青 | 開ieŋ | iŋ | 經刑庭停廷馨星靈齡零 | ||
合iweŋ | |||||
曾 | 蒸 | ĭəŋ | ɐŋ | 凭憑繒鄫驓橧竲嶒硱磳 | |
iŋ | 蒸承澄懲陵鷹勝凝興稱 | ||||
登 | 開əŋ | ɐŋ | 登燈僧崩增憎層朋藤恆 | ||
合uəŋ | wɐŋ | 弘鞃苰薨𠐿 | |||
流 | 尤 | ĭəu | ɐu | 尤郵優劉留流秋猷猶悠 | |
侯 | əu | ɐu | 侯猴喉謳歐鷗樓夠頭投 | ||
幽 | iəu | ɐu | 幽虯呦泑觩 | ||
深 | 侵 | ĭĕm | ɐm | 侵浸尋林臨斟針沉深心 | |
咸 | 覃 | ɒm | am | 覃譚參南男庵含涵探貪 | |
談 | ɑm | 喉 | ɐm | 甘柑䇞苷泔 | |
喉以外 | am | 談淡痰擔澹三藍襤聃慚 | |||
鹽 | ĭɛm | im | 鹽閻廉纖詹占炎霑閹尖 | ||
添 | iem | im | 添甜恬謙兼 | ||
咸 | ɐm | am | 咸鹹饞讒 | ||
銜 | am | am | 銜巖衫監 | ||
嚴 | ĭɐm | im | 嚴䉷𩏩杴㿌𥟕蘞醃腌㪁 | ||
凡 | ĭwɐm | an | 凡帆𠆩氾颿柉䒦 |
(一)一、二等韻保留差異,頗多保存中古音值,重韻混讀為一音
粵語一等韻主要元音大多數讀ɔ,二等韻主要元音幾乎全部讀a,保留一、二等韻的差異:
一等韻 | 歌ɔ | 咍泰ɔi | 豪ɔu | 唐ɔŋ | 寒ɔn | |
二等韻 | 麻a | 皆佳夬ai | 肴au | 庚耕aŋ | 刪山an | 銜咸am |
粵語一、二等韻頗多保存中古音值(與中古讀法相同):
一等韻 | 模u | 灰ɔi | 侯ɔu | 東uŋ | 魂uən |
二等韻 | 麻a,wa | 肴au | 刪an,wan | 銜am |
中古一、二等韻有「重韻」,唐宋時期,這些重韻的讀音並無分別〔注〕,粵語亦基本上混讀為一音:
中古重韻 | 粵語 |
通攝一等 東(屋)–冬(沃) | uŋ(uk) |
咸攝一等 覃(合)–談(盍) | am(ap) |
山攝二等 山(鎋)–刪(黠) | an(at) |
蟹攝二等 夬–皆佳 | ai |
梗攝二等 庚(陌)–耕(麥) | ɐŋ(ɐk) |
咸攝二等 銜(狎)–咸(洽) | am(ap) |
注:同一韻攝,等和呼都相同的兩三個韻,是為「重韻」(只出現在一、二等韻)。切韻是綜合音系,包括古今南北各地語音,而非一時一地語音,分韻繁細,唐宋時期,重韻讀音實無分別。
(二)三、四等韻合流,介音普遍消失
粵語三、四等韻合流,混為一讀,這是粵語與中古音的主要差異之一,例如:
三等韻 | 祭 | 宵 | 鹽嚴 | 仙 | 清 |
四等韻 | 齊 | 蕭 | 添 | 先 | 青 |
粵語 | ɐi | iu | im | in | iŋ |
中古有三種介音:i、u、iu,粵語介音普遍消失,或脫落,或變為主要元音,或以聲母形式保留,例如:
介音脫落: | 東三iuŋ→uŋ,廢合ǐwɐi→ɐi |
介音變為主要元音: | 先開ien→in,仙開ĭɛn→in |
介音以聲母形式保留: | 半元音聲母w,圓唇舌根聲母kw、kwh |
(三)主要元音高化、圓唇化、ɐ音化
主要元音的變化有三:由低元音變為高元音,謂之「高化」,這是漢語演變的普遍現象;變為圓唇元音,謂之「圓唇化」;變為ɐ音,謂之「ɐ音化」。
高化 |
圓唇化 |
ɐ音化 |
|
麻三ĭa→ɛ
咍ɒi→ɔi 灰uɒi→ui 桓uɑn→yn、un |
泰ɑi、uɑi→ui
豪ɑu→ou 寒ɑn→ɔn(牙喉) |
從e元音變來:
齊祭iei→ɐi 支脂之(合)wiei→wɐi 侵iem→ɐm 蒸ieŋ→ɐŋ 真ĭĕn→ɐn 諄ĭuĕn→ɐn(牙喉) |
從ə元音變來:
侯尤幽əu→ɐu 登əŋ→ɐŋ 痕ən→ɐn 欣ĭən→ɐn 魂uən→wɐn 文ĭuən→ɐn(唇牙喉) |
ɐ和a在廣州話中是一組對立的元音,此乃現代粵語一大特點。ɐ音較a音略短,有人認為這是長短音的對立,但ɐ和a的主要區別在音質,不在音長,故長短音之說不妥也。
(四)完整保留-ŋ/k、-n/t、–m/p
「通江宕梗曾」攝,保留鼻音韻尾-ŋ,入聲保留塞音韻尾-k。
「臻山」攝,保留鼻音韻尾-n,入聲保留塞音韻尾-t。
「深咸」攝,保留鼻音韻尾-m,入聲保留塞音韻尾-p〔注〕。
以上韻攝,粵語完整保留中古的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及其對應關係,粵語因此保存中古韻母陰陽入三分與相配的系統結構。
注:咸攝凡韻「凡帆𠆩氾」字(乏韻「乏泛法」字),中古韻尾是-m(-p),由於聲母f的異化作用,粵語變為-n(-t),這是少數例外。
(五)單純元音裂變, y韻尾之產生,ŋ韻母之由來
某些韻中古是單純元音,粵語裂變為複合元音:「支脂之微」韻部份字從單純元音i裂變為複合元音ei;「模」韻的唇舌齒音字從單純元音u裂變為複合元音ou。
某些韻中古是–i韻尾,在粵語中圓唇化而為–y韻尾(œy韻母)。
疑母模韻字「吾、吳、五、午、伍、誤、寤、悟、……」,原韻母消失,從ŋu變為ŋ。
第三節 聲調演變
中古全濁聲母字,清化之後,調值較低,稱為「陽聲調」;原本的清音聲母字,調值較高,稱為「陰聲調」。粵語「平上去入」各分陰陽兩類,現代粵語「陰入」又分兩
種(「中入」也是陰聲調),於是有九聲。粵語聲調的調類,大致與中古相同,中古清音字粵語為陰調,中古濁音字粵語為陽調,對應極為整齊:
中古四聲 中古聲母 |
平 |
上 |
去 |
入 |
清音聲母 |
陰平55/53 |
陰上35 |
陰去33 |
陰入5 中入3 |
濁音聲母 |
陽平21/11 |
陽上13 |
陽去22 |
陽入2 |
古代調值不可考,無從知調值變化。明代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可以推知,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促調。粵語的陰去和陽去都是平調,不符去聲特點,平、上、入聲則符合各自調類特點。
參考資料
專書:
王力《漢語音韻學》
王力《漢語史稿》
黃耀華《音韻學引論》
李新魁《廣東的方言》
李新魁《中古音》
陳衛強《廣州地區粵方言語音研究》
文章:
岑麒祥《廣州音系概述》
林蓮仙《粵音與廣韻比較表初擬(韻音之部)》
郭沈青《廣州話溪母字的歷史層次及音變》
李新魁《粤音與古音》
劉鎮發、張群顯《清初的粵語音系——《分韻撮要》的聲韻系統》
網站:
韻典網 http://ytenx.org/
小學堂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